

筆者在園林花木業內工作多年,發現了一些花木生產與營銷中的問題,想和大家探討。
問題一:設計環節是否得到了市場的重視。
一項綠化工程的實現,通常要經過如下程序:業主委托設計公司出方案--工程公司參與招投標--苗農售苗。如此看來,設計工作對指導生產相當重要,用什么苗、如何用,全在設計人員筆下。因此,如果能與設計人員多些溝通,將會對我們的品種選擇起到指導性作用。反過來,設計人員盡管掌握很多專業知識,但常因很少考察市場資源而缺乏一手資料。例如,近年來一些新品種在植物造景方面效果頗佳,也有一定的存圃量。但在設計人員腦中卻缺乏印象,自然很難進入其考慮范疇。
問題二:林業部門與園林部門的關系。
林業與園林是政府兩個不同職能的部門,一個地區的苗木生產通常由林業部門牽頭,而城市綠化則由園林部門負責。可以說是一家種苗,一家用苗,但兩家各自為政,互不來往,對苗木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十分不利。山東一位省級林業部門負責人曾計劃在某市協同園林局共同召開過一個苗木研討會,幫助發展當地的主導品種,卻沒有得到對方的響應,最后只有不了了之。
問題三:苗木展會該如何辦。
現在的苗木展會很多,參會也是一種常見的宣傳方式。但細看一些地方性的小展會,參觀者大多是生產者,工程公司、園林部門卻來者甚少。如何增加人氣,是主辦方應該考慮的。
問題四:苗木協會該怎樣引導。
苗木產業發展較快的地區,大都成立了苗木協會,怎樣引導苗農是協會的主要職責。
苗農常會問:“種點什么好?”理論上,品種沒有好壞之分,而且園林中的綠化配置也是多樣性的,不是靠幾個品種就能做好一項工程的。近年來,有一個怪現象:每當一個新品種推出,總有很多人盲目跟進,大舉上馬;而一些用量較大的常規品種卻常被人忽視,種植量急劇下降。后果是連一些傳統品種小苗在市場需求量變大的情況下,都顯得奇貨可居。但大部分苗農信息有限,不知道什么供不應求,什么供過于求。這就需要協會通過調查研究,向苗農發布各地生產規模、市場容量、應用前景等方面的信息了。
問題五:苗農自己該做些什么。
經常有這樣的感覺:到了一個苗圃,滿眼都是苗子,但當你真正想買的時候,卻又找不出幾棵好的。要么是種植太密,規格太小;要么是只有規格,沒有樹形。現在,市場競爭已由價格戰轉向質量戰,如果一個苗圃得不到科學的管理,是沒有生存空間的。
此外,一些中小苗農總埋怨自己信息量太少。但只會埋頭種樹,不知讀書看報,又怎能掌握市場動態呢?
--來源:【中國花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