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50:森林中的城市
發布者:佚名 發布日期:2004-04-12 點擊次數:1210432
“城市建筑處在綠樹掩映之中,城市居民生活在林木蔥蔥、綠蔭如蓋的森林景觀中……”。這樣美妙的場景對于每天都要面對大氣污染、噪聲污染等環境問題的城市居民來說,似乎是一場遙不可及的夢。
但是這個夢似乎有了成真的希望。在我國最新完成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研究中,規劃到2050年使全國70%城市的林木覆蓋率達到45%以上,達到“城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布局要求。在2050年我國建成功能完備的城市森林體系之前,規劃到2010年在全國七成城市內基本建成城市森林框架,使其林木覆蓋率達到30%;到2020年,進一步增加大型片林和主干森林廊道,將林木覆蓋率提升至40%。
城市與森林這兩個幾乎毫不相關的概念走到了一起,在帶給人們希望的同時,也讓人心存疑惑。
為此,記者走訪了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彭鎮華研究員和王成副研究員。彭鎮華主持完成了“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的研究”項目,王成則是這一項目組的成員之一。
記者:城市森林這個概念中的“城市”和“森林”概念,和傳統的城市、森林的概念有何不同?
彭鎮華:傳統的森林概念,是不包括單株的,要有一定的面積和密度。城市中的樹木,東一株,西一株,一排一行不是森林。
近幾十年的林業以木材生產為主,科技人員的工作主要就是使單位面積生產更多的木材。現在,林業的內涵發生了歷史性轉變,國家已經賦予林業在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生態建設中的首要地位。科研人員所要更多考慮的是如何建立中國完善的生態體系。
人們最關心的生態環境是城市“點”這一塊,考慮城市怎樣才能最適宜人生活。這就不是要求生產木材,而是發揮生態功能。改善生態環境,森林是主體,這里的森林應該用新的概念。另外,城市環境的問題除了城區這一塊,還要包括近郊和遠郊。
因此,我們對城市森林的定義是指在城市地域內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為主,促進人與自然協調,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由以樹木為主體的植被及其所在的環境所構成的森林生態系統,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包括單株樹木、林帶、林網、片林等多種成分共同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城市森林建設大體上可以劃分成兩部分,即建成區(市區)和郊區(包括近郊區和遠郊區)。
城市森林建設并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城市建成區綠化建設,要從保障整個國土生態安全的角度,把城市森林建設納入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強調由過去注重視覺效果轉變到注重生態效益和人類的身心健康上來,突出以林為主,喬、灌、藤、草結合,林、水結合,以人為本的城市森林建設基本原則。
記者:為什么是城市森林這個概念,而不是我們長時間采用的城市園林概念?
彭鎮華:中國園林已有悠久歷史,明清時興起建造的園林更是具有“中華奇葩”之稱,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但是現在城市的人口、森林資源及生態環境,遠非昨日,更何況要與時俱進,要面向城鄉、面向整個國土。因此,從宏觀角度,把庭院里搞的花園盆景式的理念和手法搬到大街上、搬到整個城市范圍來搞是不合適的。不是將植物作為陪襯點綴,或由高大變矮小創造“精品”;或枝干“一寸三折”變蒼老古樸等等,而是要自然,更宏偉,充分發揮更大生態功能,從質量和數量上改善城鄉鋼筋水泥外貌,促進有利于人與自然相融合的方向進展。
技術上講,除特殊需要外,苗木不應截干,特別是目前比較普遍的2米截干,相反是要修枝,提高枝下高度,使之向空間、向高處發展,有更大的樹冠和葉量,發揮更大生態功能,樹下則更好的透光透氣。
我國人多地少,在有限的土地上如何發揮最大的生態功能?必須向空間要效益,這是核心問題,但是由于盲目學習西方城市的經驗和受傳統的園林思想影響,這個潛力沒有發揮出來。
記者:我注意到戰略目標中采用了林木覆蓋率這一概念,為什么不是一直沿用的森林覆蓋率?
彭鎮華:同樣的城市森林面積,分布在城市的不同位置,其生態功能是不一樣的,不同的統計范圍也會得出不同的結果。我國的許多城市通常是按照整個城市行政區的范圍來統計城市森林的,這不能夠反映城市森林分布的均勻性和合理性,統計數字也會偏大。簡單采用森林覆蓋率這一個指標不具可比性。
據統計,北京市的城市森林覆蓋率為45.5%,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城市森林覆蓋率為35%。按照這個指標,北京市的森林生態環境要好于莫斯科,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在莫斯科,建成區內有大面積的近自然林地,河流兩側有很寬的河岸林帶,而北京市的大面積城市森林幾乎都分布在城市周圍甚至是遠郊區。
王成:城市森林在我國剛剛起步,一些基礎數據是沒有的。包括現在統計出來的森林覆蓋率數字,主要是省會這一級城市,基本都高于35%。如果具有可比性<
--來源:【科學時報】